歲末年初,物流業最搶眼的事件,是史上最大的重組案:兩家巨型航運企業——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結束了長達十八年的兄弟相爭,正式宣告合并。盡管重組風聲流傳多時,結果也在意料之中,但對業界還是極具震撼力。畢竟,近6000億資產大挪移,1000多艘現代化商船改掛新旗,數萬名員工合成一家,一個超級巨無霸橫空出世。
原先,中遠主營遠洋運輸,中海的前身三大海運集團主營沿海運輸,各司其職,各領風騷。1997年中海集團成立,空降的主帥就是中遠的高層,于是遠洋運輸的基因便傳播到了中海。最終,在中國航運市場上,兩大集團分工逐漸模糊,沿海與遠洋兩大運輸戰場,兩支隊伍當仁不讓,競爭激烈。同屬國家,一母所生,競爭雖說繁榮了市場,卻也出現重復投資,資源浪費。如今航運市場嚴重低迷,兩家企業負擔沉重,多有虧損,實施合并抱團取暖,不失為上策。合并后的集團將打造集裝箱航運、港口碼頭、油氣運輸以及綜合航運金融四大專業化集群,形成整合優勢:油運規模世界第一,碼頭運營商世界第二,集裝箱租賃世界第三,集裝箱運輸世界第四。“一帶一路”戰略催生下的航運巨無霸,即將逐鹿全球。
然而,重組決策易,現實運作難。兩家企業內部人士對前景預測多有“且行且珍惜”的吃不準心態。股票市場表現卻沒有那么含蓄:合并剛公布,中國遠洋股價大跌27%,中海集運股價大跌30%,中遠太平洋股價大跌17%,只有中海發展升8%。被坊間比作“中國神運”的新組合,不像“南北車”合并后股市一路飄紅那么幸運,這讓行家“且驚且迷惑”。航運低谷期的航企合并,如果看不到利好舉措與亮光,股民恐怕只會敬而遠之。重組,就是要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擁有更大的市場占有率,能否實現目標,全看新領導如何駕馭這艘巨艦。其實,裝備、資本硬件好融合,人事、文化軟件不易融合。當務之急在于統一品牌、統一文化、統一愿景,“軟件”四兩撥千斤。業界對先前中外運與長航的合并,兩種企業文化的曠日持久的磨合,仍是記憶猶新。因此,宣布合并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
巨無霸重組,前景無論怎樣撲朔迷離,國家外部環境還是十分有利,就看能否巧借東風。2015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東北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首次將“做大”放在了首位。沒有大的意識,就不會大的規模,就沒有市場占有率,也就顯示不出強。先做大還是先做強,這個排序,一直有爭議,如今高層定了調,形成超大型企業強大的利好環境。當然,大有大的優勢,大也有大的煩惱。一個物種如果驅體龐大,勢必行走艱難;如果缺少天敵,勢必產生惰性。自然界規律可以借鑒。保持高度自省與警覺,顯得異常重要。
來自中國航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