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由于陸域可利用資源日益枯竭,世界油氣開發將目光瞄向了廣闊海洋,同時刺激了海洋工程裝備不斷向前發展。高油價時代,激發了惡劣環境及深遠海地區的勘探開發,也促進了適應相應環境的裝備技術研發;但是自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油價斷崖式下跌并長期低位徘徊——“Winter is coming”,對于海洋工程裝備的技術發展來講,能否找到一些裝備技術,為寒冬帶來一絲絲溫暖的氣息呢?
一、 傳統油氣資源開發裝備仍有亮點
傳統油氣資源開發裝備主要指海洋油氣開發的相關裝備,包括自升式鉆井平臺、鉆井船等鉆井裝備,FPSO、TLP等生產裝備,以及負責調查、工程、供應等各項服務的海工船舶。傳統油氣資源開發裝備受油價下跌的影響最為直接,船廠面臨著接單難和交船難的雙重困境。在此環境下,有些裝備依然獲得了不少青睞。以下將總結近期表現不俗,或在短期情況下將會有市場發展的裝備和技術,以供各位看官參考。
火光一:Liftboat裝備功不可沒
專業化使得裝備的功能劃分更為明確,從運營商角度來看更為經濟、利于操作和管理。此類型裝備在近期也受到了廣泛關注,如多功能修井平臺Liftboat、水下作業工程船、居住平臺等。以Liftboat為例,作為一種自航自升式海上服務平臺,可適應更為惡劣的海況,能完成各功能撬塊在海上運輸及組裝,能夠為鉆修機提供迅速、經濟的運輸和作業平臺,實現近距離快速搬遷、快速工作。另外,Liftboat相較于采用鉆井平臺或專用大型修井船進行修井作業的方式,運營和維護費用更為低廉,雖然由于安全性及作業水深(<400英尺)的限制,早期較多應用于美國墨西灣地區,但是近期在中東、東南亞、西非等地的應用也逐漸增多,人們對該裝備的作業性能及經濟性也更加認可。
尤其是在當前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Liftboat仍然獲得了17座訂單(2014年7月~2015年11月),遠高于油價下滑之前水平。從未來發展來看,Liftboat雖然造價低廉,利潤也有限,但仍然是值得關注、為數不多的市場未飽和裝備:據統計,目前全球處于活躍和已安裝狀態的采油樹有1820個,其中北美地區有309個,而Liftboat在北美運營的數量達到了162座,占Liftboat船隊總量的40%,采油樹與Liftboat的比例約為2:1,而其他地區的僅為10:1。短期來看,市場仍將釋放大量需求。另外,在油氣開發商大幅縮減資本支出的當下,開發商們更加注重提高已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井口效率,相信未來對Liftboat等修井作業類裝備將會有更多需求。
火光二:FPSO/海工船改裝市場值得關注
對于當前的海工市場來講,油氣開發商紛紛縮減資本支出,為增加裝備利用率進行裝備改裝升級并再利用的現象逐漸增多:如將已閑置的FPSO重新部署,目前已有四座FPSO實現了重新部署,未來油氣開發商將會尋找更多的閑置FPSO,對他們進行維修或改裝(如下表所示),以延長壽命,適應新海域、新區塊的油氣開發。相較于新建FPSO,FPSO重新部署可以縮短建造周期、降低成本,FPSO重新部署將會給FPSO升級/改裝市場帶來更多機會;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技術問題:維修需求范圍的不確定性,對于重置油田來講可能是次優的處理裝置導致的回收率降低等問題。因此也對修理改裝技術提出了更多要求。
此外,隨著三用工作船及平臺供應船的日租金、利用率降到歷史低位,近期出現較多海工船改裝訂單:阿布扎比船東Al Mansoori Production Services將2艘平臺供應船改裝成油井服務船;挪威Norside AS公司平臺供應船“Vestland Cygnus”號改裝成1艘海上
風電場服務船,由瓦錫蘭提供改裝設計;挪威船東Ocean Yield將旗下1艘10900載重噸多用途支援船“Aker Wayfarer”號(建于2010年)改造成1艘深水安裝船,預計耗資6億挪威克朗(約合7450萬美元)。下圖顯示了自2007~2015年的由AHTS及PSV改裝成其他海工船的數量及載重噸。從圖中可以看出,2015年PSV的改裝數量明顯增加,尤其是小型PSV在2015年的改裝數量達到了7艘。當前平臺供應船的利用率和日租金水平已經達到歷史低位,隨著油價的不確定性及大量新造船舶投入市場,未來主流海工船過剩的情況將會更為嚴重。因此,海工船改裝也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市場。
二、新能源的使用帶動其他海工裝備需求
傳統的海洋工程裝備主要應用于海洋油氣開發,事實上,隨著人類逐漸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海洋工程裝備應包括所有應用于“知海、用海、護海”的相關裝備。對于這片廣闊的“藍海”,除了油氣開發,海洋能發電、海洋空間利用正在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此類型裝備是否會給如今“寂靜嶺”般的海工市場帶來一絲生氣呢?
火光一:海上風電場安裝及運營裝備市場成熟、表現平穩
海上風能的利用一直是海洋能利用中較為成熟并且已經具有產業化應用的領域。與陸上風力發電相比,海上風電在發電穩定性、電網接入便利性、土地節省等多方面均優于陸上風電。并且隨著海上風力發電技術的發展,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不斷擴大,以及由淺海向深海域風電場發展的趨勢。下圖所示為2007~2015年的自升式風車安裝平臺的訂單統計,統計顯示,2010年成交量達到一個高峰,近些年也一直維持著較為平穩的訂單成交量,除此之外,隨著海上風電安裝需求的日益增多,將其他海工船改裝為風電安裝船或風電場運營服務船的現象也與日俱增。分析預計風電場運營服務船市場在2020年需要大約25-40艘SOV,海上風電場的發電量將增至23.5GW,,2020年安裝的能力是目前的三倍。
隨著需求的增多,各國也在積極進行相關裝備的技術研發。2015年8月,德國HEAVYLIFT@SEA公司和SeaRenergy公司共同發布了一種新的風電場運營服務船設計,該船型長72米,定員60人,采用高效推進系統,燃料消耗及維護成本均較低。另外,該船的型線設計可減少船舶運動并增加船上人員的舒適度,尤其在海況惡劣的北海地區,該設計可降低暈船風險和因天氣原因導致的閑置問題。
火光二:浮式發電裝備未來需求強勁
廣闊的海洋上遍布著許多島嶼,這些島嶼或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聚集地,或是維護領土主權的戰略要地,都需要強大的遠洋電力補給能力;而有些基礎建設落后的國家和地區也同樣需要浮式發電裝備以解決居民和工業用電問題,目前世界上大約有75艘類似這樣的船舶,輸出功率一般在110MW-250MW之間,就目前來看利用率很高,主要使用方是馬來西亞、黎巴嫩、伊拉克、委內瑞拉、安哥拉、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家。另外,海洋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油氣資源的開采也產生了大量的電力需求,因此也激發了對于浮式發電裝備的需求。
考慮到環保性與經濟性的要求,浮式發電未來的方向有兩個:浮式核電站及浮式LNG發電船。目前來看,浮式核電站雖然還未有真正投入民用的先例,但是美、俄、中都在積極進行相應研發,俄羅斯的“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式核電站更是已經進入了實質性建造階段。但是由于浮式發電站的安全及污染問題備受矚目,因此在應用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瓶頸。而LNG發電船就更適用于在港口、離岸島嶼等人員相對密集的地方進行使用。
隨著各國污染排放區的建立,控制船舶排放問題已進入了立法保護階段,尤其是歐洲與美國地區,立法較早也更為完善,同時驅動了相關環保技術的發展:停靠碼頭的船舶如采用船舶輔機發電,在發電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排出大量廢氣,采用LNG燃料進行電力供應可以有效控制船舶污染物排放。2014年10月,全球首艘浮式LNG發電船“Hummel”號在德國漢堡港投入使用,為靠港船舶提供電力供應。另外,我國于12月上旬印發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首次設立了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方案”里提到“船舶可采取連接岸電、使用清潔能源、尾氣后處理等替代措施”,而LNG發電船是一種解決港口城市空氣污染問題的新的解決方案之一。
總結:凜冬將至,我們在積極應對市場變化、解決資金鏈緊張等棘手問題的同時,還應關注裝備技術變化和發展趨勢,為占領裝備技術制高點、贏取訂單奠定基礎。畢竟,僅僅靠“余糧”,是無法渡過這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季的。
來自中船重工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