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其官方網站公示2015年第二版《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簡稱新版《指導目錄》)并征求意見。新版《指導目錄》對今年3月發布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簡稱原《指導目錄》)中的部分條目進行了調整和刪除。據統計,新版《指導目錄》中,包括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以及船用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在內的船海裝備種類由原先的70種增加到106種,對部分入圍裝備的技術參數指標也作出了合理的調整。
新版《指導目錄》涉及的重大技術裝備增加到十五大類,其中船海裝備新增37種,調整13種,刪除1種,成為新增裝備數量最多的領域。具體來看,高技術船舶共30種,新增了潛水集裝箱船、冷藏船、大型多功能軍民船舶修造用舉力浮船塢等6種;海洋工程裝備共32種,新增了自升式生活平臺、自升式
風電安裝平臺、自升式生產儲卸油平臺等20種;關鍵系統和設備共44種,新增了大功率低速柴油機曲軸、海洋鉆井平臺用發動機、海洋深水鉆井用鉆桿等11種。
今年3月,財政部、工信部、中國保監會聯合開展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并下發了《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工信部相關人士表示,根據我國重大技術裝備更新的速度,調整主要技術參數 ,補充裝備類型,不斷完善目錄內容,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旨在更好發揮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加快裝備制造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應用,促進裝備制造業向高端轉型升級。
據了解,今年3月試點工作啟動以來,船舶海工裝備制造企業雖對這一政策表示歡迎,但尚沒有一家企業正式參加試點。業界人士認為,《指導目錄》的擴容和進一步規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我國船舶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參加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的積極性,但是,我國船海裝備第一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單何時誕生,還取決于相關政策的完善以及企業嘗試新險種的決心。